任正非在人民日报发声强调基础研究 探寻国产PLM突围新路径

2025-06-17 10:04:48

6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专访。专访中提到他用树木为喻,道出了中国科技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同时访谈内容还揭示了华为针对基础研究的战略内核:每年投入1800亿元研发资金,其中600亿元专门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且不考核直接效益。他还呼吁全社会支持那些“几十年、上百年才能看得见贡献”的理论科学研究,对理论科学家保持战略耐心。

此次访谈可以说是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推向公众视野。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关于基础研究的深刻讨论,不仅为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指明方向,更在工业软件领域激起强烈共鸣

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之一,PLM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发展轨迹,恰似中国科技突围的微观缩影,为国产工业软件的突围之局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头版(6月10日)

从任正非访谈要点,看基础研究对国产PLM的启发

任正非在访谈中强调的三个核心观点,构成理解国产PLM发展困境的认知框架:

1 “没有理论突破,就很难有技术突破”:

华为每年投入600亿元用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研究,这种“慢变量”投入正是破解芯片、工业软件等封锁的关键。

对于国产PLM系统而言,其底层架构依赖于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算法优化等基础理论,国际巨头PTC的Windchill平台正是基于三十年的数学建模积累,才能实现复杂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面对外部技术封锁,华为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的创新路径实现突破。

国产PLM厂商同样需要这种务实精神,可以以算法优化、架构创新和生态协同弥补硬件短板,通过技术突破与场景化创新构建自主可控能力。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3 “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

任正非在采访中强调长期主义。他以贵州农学家罗登义为例,指出其在上世纪40年代发现刺梨富含维生素的研究,历经近百年才最终转化为贵州的刺梨产业。

这种长期主义理念直接指向国产PLM系统的软肋。工业软件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沉淀和跨学科融合,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积累。

举例来说,国产PLM厂商目前仍主要聚焦于传统功能优化,个别厂商也提出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功能和概念,比如智橙PLM系统推出的AI企业知识库功能,就是PLM系统和AI结合的一次创新突破,但在数字孪生、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等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厂商仍存在差距。

国产PLM的突围,终将是一场“用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战。

4 “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吸引全球合作”:

任正非呼吁的开放生态理念,与PLM系统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高度契合。国际PLM巨头达索系统通过收购SolidWorks、Exalead等公司,构建起涵盖CAD/CAE/CAM的完整生态,而国产PLM系统厂商仍需在数据兼容性、接口稳定性等基础问题上补课。

非对称超越,用数学与系统思维重构PLM竞争力

面对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国产PLM需要借鉴华为的“非对称超越”策略,通过系统级创新弥补单点技术的不足。

例如任正非在芯片领域提出的“叠加和集群”方法论,在工业软件领域同样适用。华为昇腾910B芯片虽在制程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但通过自研CCE通信协议构建高效集群,整体算力可媲美顶级GPU。

对国产PLM而言,与其追求单一软件平台的大而全,不如构建灵活可扩展的模块化架构。通过将多个专用模块高效集成,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既规避了技术短板,又创造了差异化价值。

其次是AI风口,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国产PLM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例如前面提到的智橙PLM推出的AI企业知识库功能,通过该功能企业可自主搭建专属知识库,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大模型,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研发技术、市场行业报告、销售案例,内部运营数据以及产品运维资料等各类知识资产,促进跨部门协作和创新。

图片来源:智橙AI企业知识库

大模型的发展可以说是为国产工业软件缩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提供了契机。

天津港的无人化码头里,数百块昇腾芯片组成的集群系统正实时处理海量数据,精准指挥无人集卡和智能吊机。

这一技术奇观背后,是华为用数学算法补物理差距的智慧,也是中国科技用系统思维突破单点瓶颈的生动实践;

在万里之遥的欧洲实验室,华为工程师正与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新一代5G基站,耐腐蚀材料可抵御极端环境——这正是任正非推崇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开放精神的结晶……工业软件的未来战场,算法将不再禁锢于IT专家的代码行间,而是流淌在电力工程师的变电站、建筑师的蓝图、药剂师的分子式中。

国产PLM企业需要构建行业专家深度参与的创新机制,将工业知识转化为软件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无法被简单复制的真正护城河,当行业智慧与基础算法深度融合,国产PLM才能从“可用”蜕变为真正“可信”的系统。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余乐摄

从任正非访谈内容,看国产PLM系统突围之路

任正非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的专访,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家叙事”,其核心是构建“自主创新+长期主义+制度优势”的科技发展范式。

对于国产PLM而言,这一范式的启示清晰而深刻:没有基础研究的“根深”,就没有产业发展的“叶茂”。国产PLM的突围之路,本质上是数学、物理、算法等基础学科能力的重建之路。

正如华为用600亿不考核投入夯实创新根基,国产PLM企业需要将研发投入结构从“倒金字塔”(重应用轻基础)转变为“正金字塔”(重基础强应用)。

在行动路径上,需践行任正非“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哲学:

一方面开放创新,聚合产学研力量攻克几何内核、求解器等“硬骨头”;

另一方面借鉴华为“用非摩尔补摩尔”的智慧,涌现更多类似智橙PLM这样的优秀产品,在云原生架构、云PLM等新兴赛道构建差异化优势。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是国产PLM发展的最佳试验场和创新源泉。正如任正非引用弗里德曼的观察:“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当国产PLM真正扎根于中国制造业的丰厚土壤,将工程实践转化为理论突破,再以理论创新反哺产业升级,必将在全球工业软件版图中书写崭新的中国范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刺梨从山野果实到高端饮料的百年旅程,恰是中国基础研究需要的时间刻度。当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学会像任正非一样耐心浇灌根基,创新的果实终将压弯枝头。


本文由智橙云PLM原创,首发于智橙官网(https://www.orangecrde.com


热门新闻

云原生,敏捷的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